"降伏"新车内"无形杀手" 新国标任重道远

新房入住前,人们往往会“晾”几个月,因为担心有害气体;而新车入手后,人们往往迫不及待体验有车族的生活,却顾不上车内同样存在有害气体。事实上,被大多数人忽视的新车内的有害气体,正在扮演“无形杀手”的角色,危害着驾乘者的健康。

  从3月1日起,一项针对车内空气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将实施,它对新车内的苯、甲醛等常见挥发性有机物设定限值。这项新G标引来一片叫好声,但同时,很多人也表示,改变当前我G乘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单靠这个推荐性的G家标准,恐怕难以一劳永逸。

  正在被忽视的“无形杀手”

  今年32岁的林弨在吉林省长春市一家外企上班,龙年春节买了车。然而没开几天,林弨就发现车里有股难闻的味道,虽说不上刺鼻,但让他开车时感觉不舒服。

  “刚开始就给4S店打电话,对方说这是正常现象,打开车门散散味就好了。”记者见到林弨时,他正在长春市东环城路上的一家汽车美容店。林弨说,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开着车门散味根本就办不到。“听朋友说,买些炭包放在车里能好些,我就过来买几个。”

  美容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车内空气有异味很普遍,几乎每个新车主购车后都会买些除异味的车内饰品或炭包。他指着旁边的另一台新车说:“那台车里的味儿更大,在车里贴膜忙活了半个多小时,我都被熏得迷糊了。”

  长年从事汽车内饰美容工作的刘哲说,与房间相比,车内的空间更狭小,空车流通更差,如果存在“污染源”,不仅很容易产生异味,而且很难散去,时间一长就容易对驾驶者造成危害。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当前造成车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新车内的各种配件,比如坐椅材料、保温材料、防撞填料、仪表板等;二是汽车内饰件材料,比如塑料、纤维纺织、皮革、橡胶等;三是生产使用中的溶剂型油漆、稀释剂和粘合用的胶水、油漆和涂料。更可怕的是,这些材料散发的气体中可能包含甲醛、苯、甲苯等有害物质。

   新G标出炉受关注

  从3月1日起,《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27630-2011)的新G标实施,由G家环保部和G家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它规定了“乘用车内部分苯系物和醛类物质的浓度要求”,以做到“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技术进步”。“这下好了,以后新车内再有异味的话,就能检测出有没有甲醛等有害物质了。”一些车主说。。

  事实上,近年来因为车内空气污染所引发的纠纷、诉讼并不少见,但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苦于没有相关标准作为依据,造成对受害者的权益难以进行保护,对生产厂商进行约束更是难上加难。更令人担忧的,是个别厂商在当前G内车市竞争日益激烈、成本压力渐大的背景下,开始采用了一些价格低、品质一般甚**有污染的内饰材料,这加剧了车内空气污染的现状。

  长春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振德表示,该公司是一家生产室内空气检测产品的企业,虽然主要针对室内空气,但几年来关于车内空气检测的要求在增加。困扰他的是,由于没有参考标准,对于车内空气是否存在污染,很难检测。“新G标出台后,将解决这一问题。”

   能否“降伏”车内“无形杀手”?

  中G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宋广生早在多年前就关注车内环境污染问题。他认为,《指南》的出台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也能提高我G汽车工业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材料和产品的质量。

  一项旨在保障车主权益的指导标准出炉,改变G内当前车内空气质量“无标可依”的现状,自然得到消费者的拍手称赞。然而对于新G标能在多大程度上“降服”车内“无形杀手”,不少人却持谨慎乐观态度。在他们看来,车内环境是一个涉及汽车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消费者、检测机构和执法机构的综合性问题,就目前这一属于推荐性G家标准的《指南》来说,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指导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

  新标准出台后,谁来检测、谁来执行,而一旦车内有害气体超标,又由谁来负责?这一连串问题,是采访中消费者普遍关心的话题。针对这些疑问,宋广生说,就像先前的很多G家标准一样,《指南》出台后作为一个推荐性G家标准,为质监部门、环保部门执法提供了一个标准,但对于不达标的车如何处理,《指南》中也并未明确。

  “改变当前我G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参加该《指南》意见征求时,很多人心里都清楚,就目前G内汽车市场的现状来看,想通过《指南》来解决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几乎很难成功。《指南》出台的更大意义在于它的指导性,为G内车内空气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引起G人对车内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宋广生说。